乐文小说网 > 当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后 > 第120章 皇帝

第120章 皇帝


第120章  皇帝

嬴政一怔,竟然这么多开国皇帝吗,不过能一统中原的看来并没有几个。

这就是时间的可怕。两千多年,中原确实发生了许多的变化,而他,站在这段历史长河的较前端,有幸一窥后世一角,实在是百感交集。

想到后世争执他属于哪个城市,还有些哭笑不得。

他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,就是后世的河北。

至于祖籍,周孝王时,秦非子养马有功,被封为附庸,世代为周朝养马,同时戍守西陲。后造父击败西戎,被封为西陲大夫,并赐以犬丘为其封地。这是秦人第一块封地,就是在甘肃天水的礼县。

不过大秦的都城是咸阳,在后世的陕西。

整个天下都是他的,不必太过较真。

至于刘邦,嬴政的心情就更复杂了。天幕虽提起,却总是遮掩此人的出身。嬴政甚至向全天下召集能看到刘邦信息的人,到现在竟然都没人上报。

不知出于什么心理,嬴政甚至有些期待。

他在等,等这个人主动现身。

他会现身吗。这个取代了秦,建立汉的人,说出“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”的人,这个与他同处一个时空,未来会成为另一个“千古一帝”的人。

他年岁几何,究竟是什么样的人,如何看待大秦,又如何看待自己这个如今的皇帝?

……而自己,又应该用什么心态来对待这个“汉高祖”呢。

嬴政垂下眼眸。

如果取代秦的是一个分裂的政/权,他或许会更愤怒。

至少,这个所谓的“汉”,值得朕的大秦“严阵以待”。

……

另一个时空,汉初,刘邦笑的满脸褶子。

他痛快的畅饮三杯,看来乃公到后世也是个风云人物,哈哈。

后世那个领/袖竟然这样夸他,不愧是乃公单方面认定的知己!说乃公“最厉害”呢,瞧瞧这名头~

出自湖南。刘邦想了想,湖南啊,他将助其灭秦的秦番阳令吴芮封为长沙王,又将秦的长沙郡改为长沙国,后世的湖南莫约是那附近吧。

是块好地方!

刘邦对此地的好感蹭蹭往上涨,这些地方迟早全改成郡县制!

不过,这个北宋的赵匡胤是多有道德,竟然说乃公不如此人,那些胡人根本不懂乃公,还是后人懂!

想到那个极为争气的子孙,刘邦更痛快了。

就是迷信追求长生这点,得改改。这方面怎么不多学学你老祖宗的豁达呢,啧啧……

至于后世的散装江苏,刘邦泰然自若,甚至还有些满意。

不愧是乃公的家乡,就是这么有个性!

……

后赵的石勒没想到竟然真的能在天幕中听到自己的名字。

毕竟他们这些所谓的“割据”政/权,在后世往往是无人问津,看天幕看了这么久,就没见说过他们这些时代的。

后世说我发明了“考试”?石勒若有所思。

他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,羯族人,奴隶出身。羯族人在东汉时期地位非常卑贱,是匈奴的奴隶,根本不被当作人看待。

但他一步步登上帝位,也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人。

为了实现称霸中原的野心,石勒有计划地开始消灭地方割据势力。后来,除辽东慕容氏,河西张氏以外,石勒统一了中/国北部,以淮水为界,形成了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形势。

史载,后赵全盛时期所辖之地“南逾淮海,东滨于海,西至河西,北尽燕代。”

石勒重视根据地建设,课农造舟,广储军备,扩充兵员;制定律令,建立比较完善的行政机构;颁布户税制度,注意劝课农桑;注重发展教育,加强选官制度的建设,使后赵社会秩序相对稳定。

他让每个郡设立学官,负责当地的教育工作,并规定每个地方都要设立学校。

石勒的考试制度规定,每个县要招收150个人,这150个人在经过三次考试后就能毕业,这些人是作为国家的后备干部来培养的。正是这一政策,使后赵在人才的支持和石虎的暴政下,仍然占领中原20年。

虽然石勒的考试制度并没有被后世的人们学习,但它为后来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。

能在天幕中听到自己的名字,石勒当然是很高兴的。

起码他在史书中也有一席之地,对吧!

至于汉高祖皇帝,那是当之无愧的第一,毋庸置疑!

(《晋书·载记第五章》记载:勒因飨高句丽、宇文屋孤使,酒酣,谓徐光曰:朕方自古开基何等主也?

对曰: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,雄艺卓荦超绝魏祖,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,其轩  辕之亚乎!

勒笑曰:人岂不自知,卿言亦以太过。

朕若逢高皇,当北面而事之,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。

脱遇光武,当并驱于中原,未知鹿死谁手。

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,如日月皎然,终不能如曹孟德、司马仲达父子,欺他孤兒寡妇,狐媚以取天下也。

朕当在二刘之间耳,轩辕岂所拟乎!)

大意就是,石勒在设宴招待高句丽、宇文屋孤的使者,喝到畅快时,问中书令徐光:“自古开国的皇帝,我可与哪个相比?”

徐光奉承道:“陛下您杰出的勇猛和谋略超过汉高祖刘邦,卓越的才能胜过魏武帝曹操,自三王(夏禹、商汤、周文王)以来,没有可以相比的,只是略逊于轩辕(黄帝)啦!”

石勒笑着说:“人哪能没有自知之明,你所说的也太夸大了点。

我若是碰上汉高祖刘邦,当面向北侍奉他,挥鞭与韩信、彭越争先后。

若是遇上光武帝刘秀,当与他在中原并驾齐驱,尚不知鹿死谁手。

大丈夫做事应该光明磊落,如日月一样明亮,不能像曹孟德、司马仲达父子,欺负人家孤儿寡母,靠狐狸一样的媚态来夺取天下。我应该在刘邦与刘秀之间,哪能与轩辕氏比拟呢!”

在石勒心中,几位帝王的排名是刘邦>刘秀>曹操=司马懿,可见他对刘邦的推崇。

……

隋,杨坚心情简直是跌宕起伏。

他大隋的命运与秦朝何其相似。都是二世而亡,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强盛的朝代。

汉唐汉唐,好一个汉唐,隋的光辉好似全被那唐朝掩盖了。

若要问他,他当然是生气的,试问,谁能不气?

后世把唐太宗吹捧的天花乱坠,原来还有人记得,他的大隋也是一统中原了啊!

好歹也是统一政权吧!怎么比那割据的宋朝还默默无闻!!!

听着后人夸他,杨坚心中总算有些慰藉,不过,天幕你能不能理理朕的大隋?!

秦二世是胡亥,隋二世到、底、是、谁?!

隋炀帝,每次听到这个谥号,杨坚牙都要咬碎了。

他本来以为是长子勇儿,又觉得事情绝不会这样简单。

朕的大隋如此富裕强盛,到底是怎么能被败光的……

唐,对于后世的夸夸,二凤见怪不怪,神采飞扬。

看着后人讨论汉高祖,他也不免感叹:“观高祖殷汤,仰其德行,譬若阴阳调,四时会,法令均,万民乐,则麒麟呈其祥。汉祖殷汤岂非麒麟之类乎!”

李世民本人对刘邦还是较为推崇的,他还说过:“昔汉高祖,田舍翁耳。提三尺剑定天下,既而规模弘远,庆流子孙者,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。”

……

宋,赵匡胤简直受宠若惊了。

感觉身边那些瓶瓶碗碗的苦口良药都没那么难以下咽了。

甚至听着那个翻译来的夸赞,他自身都觉得尴尬不已。

什么柔情和坚韧的统治风格?他的统治是这种风格吗?赵匡胤陷入自我怀疑。

啊?朕柔情?朕坚韧?朕???

朱元璋这个皇帝赵匡胤一知半解,毕竟是未来的。汉高祖他可是如雷贯耳的。竟然说他比汉高祖还具有同情和道德,这这这……

这夸的则太过分了些,赵匡胤自己都不信。

不过不妨碍他心情舒畅,心旷神怡。

天幕反复强调宋的科学,经济,赵匡胤听的耳朵都快起茧了。

当然,关于武力的讽刺也是层出叠见。

说总比不说好,赵匡胤叹了一口气。后世还愿意说,起码代表后人对宋不是完全失望。

……

明洪武,朱元璋可谓是百感交集。

后人终于夸他了。他老朱等这一天等了多久啊,就指着听一句夸赞,等了这么久。

可不是吗,咱可是翻江倒海扭转乾坤了,后人多夸夸咱啊!

难道老子还比不过小子,天天夸老四,老四都飘成什么样了!

听那劳什子清朝还什么“作为前明的合法继承者”,朱元璋嗤之以鼻。

谁给你继承了,咱可不认!

对于朱标朱棣,老朱那真是痛心疾首,手心手背都是肉啊!

老四这样,谁能意料得到呢。

晚年他朝堂大清扫为了给这龟孙朱允炆铺路,结果铺了个寂寞!

他的标儿怎么这么可怜,因病去世,儿子还立不起来,朱元璋一想就痛心不已,儿孙都是债,难道老四的儿孙能好到哪里去,看过的那一堆灾难。

想到大明的未来,老朱一颗心坠在半空,是上不去也下不来。

标儿如今还活着啊,朱元璋知道,自己必须要赶紧做出抉择。

如若事情再拖下去,国本都可能动摇。

天幕的出现,是糖也是毒。他再如何,也是一位希望家族昌盛的父亲,绝不能允许出现兄弟相残的惨剧。

……

洪武朝人心浮动,朱标知道吗,当然知道。

不止朝臣们有小动作,他几个年长的弟弟们也各个蠢蠢欲动。

不过他不是首要冲击目标,朱棣才是那个倒霉蛋。

皇子们对着朱棣简直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。朱标好歹是皇帝大力培养的太子,你朱棣是个什么东西,甚至论排序也轮不到你!

发动政/变,那不就是造反吗!说的那么好听,呵。就这样后人还极尽夸赞,哪个皇子看了能忍住不酸两句。

都是皇帝的儿子,风光全让你一人拿了,不让你受几道冷眼,怕不是明天就得飘上天和天幕肩并肩!

就因这后世这些吹嘘,朱棣是痛并快乐着,没办法,我就是这样优秀,受人嫉妒或许是我应得的惩罚~

但他毕竟不是后面那个步步成长起来的永乐帝,朝臣的期待值提高了,他的能力还没有啊!

但又不能显得自己太弱,所以朱棣是一直死命强撑着,自己和未来的自己较劲。

同时他对朱标也很纠结,这毕竟是他的大哥啊,想到天幕的未来,他都会生出几分唏嘘。

未来怎么就到了这样的地步呢。

如今大哥还在,朱棣有自知之明,在老朱心中,大哥的分量肯定是比他重的。

他希望大哥出事吗,朱棣觉得,至少目前的自己,还是希望大哥能好好的。

身为太子,朱标的压力也与日俱增。

他有时甚至觉得,为何天幕不等他死后再出现呢。

朱标苦笑。

他不知道早亡是不是他注定的命运。如果自己真的会早死,争这些有什么意义,如果自己能逃过一死,那之后又该如何?

朱棣的功绩就在天幕上放着,或许有些失误,但总体是称得上一位能君的,已经有了一位参照物,他的表现只能更好不能更差。

听到朱允炆只是失踪,朱标甚至松了一口气。

只要不是朱棣动手的,他们兄弟就还留有一丝余地。

……

永乐朝的朱棣可没这么多烦扰,他现在可谓是春风得意,唯一忧心的就是大明的未来,还有他那些不靠谱的后代们。

没想到自己在海外还能有这样的名声,这就是海权的威力吗。

朱棣觉得,这或许和他发展海权是有些关系的。毕竟后世也很重视海权,海洋,可以把大明的国威宣扬到更遥远的地方,走陆地到不了的地方。

有了这层动力,别说他了,朝臣都开始出现相关奏议了。

不是关于是否应该发展,而是如何发展,该从那个方向发展,有时候吵的气急,两方都要公然在朝廷上打起来了。朱棣在上面看的那叫一个津津有味。

不过他还是很在意后世说的,某种程度上他是个野蛮暴/君,甚至说他不是好人???

不是,朕哪里不是好人了,朕哪里暴君了?!

自从接受了天幕的夸赞后,朱棣现在格外珍惜自己的羽毛。谁不喜欢听夸夸啊,从现在起,他不容许自己有任何污点!

……

清,康熙也惊讶了。他没想到自己竟然活了这么久,执政61年?

惊讶的同时也有些欣喜,听闻自己长寿当然开心。

只是没想到后世的异国是这样理解他的,不过后人好似反应不一,他这样受争议吗。

说来也有些复杂,清朝议论最多的,不是开国皇帝,也不是亡国之君,竟然是他和之后的雍正乾隆。

这个雍正,还是后世国人算是能有点好脸色的清朝皇帝。

雍正啊……康熙转了转手上的扳指。

康熙四十八年,他的四子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,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。

这个“雍正”,和老四有没有关系呢……


  (https://www.lw00.net/1408/1408880/11110982.html)


1秒记住乐文小说网:www.lw00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w00.net